公司動態
相應的細胞原癌基因
閱讀:67 發布時間:2014-7-15這種在進化上如此保守的基因,顯然不會是為了致癌的目的而存在的。現在已知,這些原癌基因通過編碼特定的蛋白質,參與細胞增殖、分化的調控,在控制胚胎發育中基因的有序表達,及生命的各項生理功能的維持上,起重要作用。
譬如C-Src編碼的一種蛋白酪氨酸激酶,是正常細胞活化信號轉導中的蛋白磷酸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而在結構上受到損傷的Src基因,則會使激酶在氨基酸組成上發生改變,使其活性大增,從而不斷發生細胞活化的信號,并zui終形成癌細胞。而Myc,fos,Jun等原癌基因則為一些轉錄因子編碼。這些原癌基因在其結構發生損傷時,則會大量表達。這些產生的轉錄因子會激活一系列的基因,導致細胞無限增殖而變為癌細胞。
由此可見,原癌基因實際上是細胞組中控制細胞各項正常功能的基因,只有在它的結構受到破壞時,才會變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損傷包括點突變,染色體之間的基因位移,以及原癌基因的重復拷貝等。原癌基因的這些損傷,可以在被逆轉錄病毒俘獲時發生,也可以在化學、物理致癌因素的誘導下發生。1989年畢曉普和瓦默斯因在發現原癌基因上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并整合進自己的基因組中,并獲得了致癌性呢?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應該可以在正常細胞基因組中找到Src。
瓦默斯根據Src的核苷酸序列,設計了一小段DNA用作探針,用分子雜交的方法開始在雞的細胞DNA中尋找Src,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證實了正常細胞DNA中存在著與Src高度同源的基因。為與RSV中的Src(V-Src)相區別,將正常細胞中的Src稱之為細胞癌基因(C-Src),又稱原癌基因。1976年,此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引發了癌基因研究的熱潮。不久,在魚、鼠、牛及人等不同動物的細胞中,都證明了Src的存在。同時又發現了不同的致癌性逆轉錄病毒的其它病毒癌基因及其。
目前,除Src外,已發現的原癌基因已不下百余種。如Myc,Ras,fos,Jun等,它們存在于從海膽到人類的細胞基因組中。從進化歷程上看,它們縱貫上下幾十億年,而保持了高度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