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油氣管道隱患排查整治攻堅開展近三年,發現隱患管道近3萬處,目前整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調研發現,排查整治范圍有其局限性,個別地區還存在一邊整改一邊產生新隱患等問題,管道動態保護仍需加強。受訪專家表示,*解決油氣管道安全問題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長期治理。
油氣管道整改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2014年曾發生“6·30”事故的大連市金普新區,一塊標明由第三方非法野蠻施工引發泄漏點的石碑立在地面,管道兩側已經被金屬圍欄圍起,警示標志清楚顯示下有輸油管道。金普新區經發局管道處處長曹陽說,3年來該區共排查各類隱患200余處(起),其中掛牌督辦隱患58處(起),目前已經按一患一檔全部完成整治。
曾于2013年11月22日發生致63人遇難、156人受傷重大事故的青島東黃復線,共被排查出165項重大隱患。目前通過關停東黃老線消除90項,修復路橋涵交叉消除23項,建管廊、改線、拆除上面占壓物等消除47項。截至今年7月底,還有5項占壓隱患有待通過改線整治。
油氣管道管轄企業均保持較快的隱患整治進度,中石化管道儲運有限公司目前隱患整治率95.1%,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暗查暗訪和掛牌督辦的13項隱患已全部整治完成;中石化天然氣分公司3年來排查出管道占壓及安全距離不足隱患1212項,目前累計投入近5億資金進行專項治理,已治理完成1207項,剩余5處隱患全部位于山東省境內,也都進入了實施收尾階段。
此外,嚴厲打擊打孔盜油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成效顯著。中石化管道儲運有限公司介紹,自專項行動以來,該公司運營管道僅新發打孔破壞1次,與去年同期23次相比下降95.7%;管道停輸31.28小時,與去年同期163.07小時相比下降80.8%,自今年2月27日以來連續150天未發生新發打孔破壞案件,處于歷史水平。
排查整改有局限需要持續長期治理
全國范圍內的油氣管道排查整治攻堅取得顯著成果,但這一做法是有其局限性的,并非完成即可。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危化所所長王如君等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局限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目前排查整治的重點是城市外圍的管道,城市內部的管道多數沒有進行;二是個別地區存在一邊整改隱患一邊產生新隱患問題,有的地方新建小區地下就是天然氣管道;三是《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關于管道安全距離的規定過于籠統。該法設定的zui低安全距離是5米,但事實上這只是對管道的保護距離,并非安全距離。這導致很多管道安全距離隱患都未被排查。
管道安全距離隱患在“7·20”事故現場就有體現。中石化川氣東送管道發生爆燃后,事發地崔家壩鎮鎮長鐘迎松說,目前油氣管道安全距離設置很難*做到。當地斑竹園村大部分房子都先于中石油西氣東輸忠武管道建成。
發達國家的管道保護有較科學的體系,值得我國借鑒。在發達國家,出臺了一整套評估辦法,根據不同的油氣體、管徑、距離源頭的遠近等實際情況進行評估,針對每一條管道制定專門的安全距離。而目前我國的規定比較籠統,難以契合每一條管道的實際情況。
油氣管道底數不清、管理布局條塊分割也是潛在隱患。王如君說,目前油氣管道還存在著“鐵路*各管一段”的問題,中石油的所有油氣管道至少是5家下屬公司在分管,其管道局只管著不到2萬公里的管道,中石化也是多家公司分管。全國油氣管道設計建設、維護保養、事故搶險往往各是一家,力量過于分散。
國家現行政策是管道建設時臨時占地而不允許征地,這導致管道安全保護工作存在很大風險。中石油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副總吳世勤表示,長輸管道運營企業是沒有圍墻的企業,建設初期按照標準規范開展設計建設工作,但隨著管道沿線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城鎮急劇擴張,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城建項目日益增加,地方城鎮規劃不斷調整,公司管道所面臨的第三方施工、人為損害、違章圈占等情況隨時發生且不斷增加,原設計施工初期的地區等級不斷升級,造成了公司管道難以再次尋找路由避讓。
中石油管道大連輸油氣分公司副孟慶寶說,管道不允許征地帶來的風險包括巡護受到影響、容易受到重車碾壓、難以防止因施工而帶來的誤損傷等,南方個別地方巡護人員甚至進不到管道上方,只能兩頭看。
外力因素不容忽視管道需要動態保護
油氣管道隱患排查整治主要解決靜態保護,難以解決動態外力因素對管道的破壞。相關人士認為,加強對管道動態保護非常重要。曹陽說,經過排查整治以及老舊管道的更新,管道本身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管道強度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外部施工等外力因素成為油氣管道zui大的不安全因素,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外力因素除包括打孔盜油等被嚴厲打擊的犯罪活動,也包括勘探、定向鉆、爆破、鉆井打樁、采礦等其他一些可能對管道安全造成影響的施工行為,后者防范的難度可能更大。大連金普新區“6·30”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就*是因第三方非法野蠻施工造成的。雖然《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對施工已有規定并要求進行審批,但審批制度近年來才建立,在全國實施的差異性還比較大,全社會對此的認知遠遠不能滿足管道安全保護的要求。
管道運營企業、作為審批機構的發改部門、作為監管機構的安監部門均反映,可能對管道安全構成威脅的外力因素近年來仍不同程度存在,未經審批的各類施工行為雖有下降但仍存在。孟慶寶說,目前對這些施工的管理還未形成系統規范管理,如有的勘探不屬當地項目,當地不知情,想管也很難管起來,國家應該對此自上而下進行統一管理,實行全國聯動。他說,尤其是輸氣管道,由于管道壓力遠高于其他管道,如果出現爆炸,縱向1000米、橫向200米范圍內的殺傷力非常大,必須嚴防外力因素的破壞。
一些地方和企業正在嘗試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管道的動態保護,思路值得借鑒。“6·30”事故發生地大連市金普新區灣里街道正在建立一套動態監測系統,包括使用視頻技術遠程監控管道上方重點部位、使用氣體檢測報警技術監控泄漏氣體,依托原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平臺實現預警、遠程指揮,預計近期將投入使用。這一做法一旦成熟,將為上方人員密集的管道動態保護帶來更多借鑒。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