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單模光纖 基本使用篇
原創 Webinar Thorlabs索雷博
單模光纖概念回顧
單模光纖在截止波長和彎曲邊緣之間傳輸LP01基模。如果看光纖傳輸的截面,光強輪廓可通過復雜的貝塞爾函數精que表示,但大部分情況下只需用高斯函數簡化處理。我們用模場直徑(MFD)表示光強輪廓的直徑,它是強度降低到中心光強1/e2的直徑。模場直徑略大于纖芯直徑,所以部分光要通過包層傳輸。
折射率輪廓、徑向強度輪廓和模場直徑的對比。
模場直徑與纖芯直徑(d)、數值孔徑(NA)和波長(λ)的關系:
單模光纖的輸出性質
下面展示多模和單模光纖輸出的自由空間光束。
0.17 NA多模光纖輸出 0.12 NA單模光纖輸出
多模光纖的輸出光束性質可用幾何光學模擬:輸出角/接收角和發生全內反射時纖芯-包層界面上的入射角有關,也和纖芯和包層的折射率差(NA)有關。
高斯光束基礎知識
單模光纖輸出需要通過高斯光束模擬。高斯光束的強度使用高斯函數表示,在光軸任意z點上都有相同的強度輪廓,但光束直徑不斷變化,而*xiao的光束直徑叫做束腰。束腰越小,光束發散角越大。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波長越短,發散角也越大。
通過公式可能更容易判斷高斯光束的性質。高斯光束半徑(ω)使用1/e2半徑表示。瑞利長度是從束腰開始、光束直徑變為√2倍或截面積變為2倍的傳播長度。發散光束的瑞利長度較短,準直光束的瑞利長度較長。光束的發散速度在瑞利范圍內與傳播距離是非線性關系,但進入遠場后變成線性,只與波長和束腰有關。
單模光纖輸出
單模光纖輸出自由空間高斯光束,其束腰直徑等于光纖的模場直徑。在上面的公式中,如果用模場直徑(MFD)的一半代替自由空間光束的束腰半徑,這樣就可算出光纖輸出光束的瑞利長度、任意位置的光束半徑和遠場發散角。
雖然單模光纖輸出的遠場發散角只通過波長和束腰半徑計算,但NA的間接影響也值得注意。NA可能采用不同的定義。比如,Thorlabs根據纖芯和包層的折射率差定義NA,而康寧在規格單中則有這樣的說明,SMF-28光纖的NA在1310 nm一維遠場掃描的1%功率水平處測量。
因為通過不同的NA和纖芯直徑組合可實現相同的截止波長,而纖芯越小,模場直徑也越小,但發散角越大,因此NA也將間接地影響單模光纖輸出的發散角。具體請看標準通信光纖和一種高NA熔接光纖的設計參數對比。
SMF-28光纖
纖芯直徑:8.2µm
NA:0.12
截止波長:1285nm
MFD:10.4µm@1550nm
遠場發散角:5.44°
高NA光纖
纖芯直徑:2.81µm
NA:0.35
截止波長:1284nm
MFD:3.57µm@1550nm
遠場發散角:15.84°
單模光纖準直
準直相當于用透鏡把小束腰、高發散光束變成大束腰、低發散光束。我們可以利用高斯光束的薄透鏡公式作為參考。如果焦距遠大于瑞利長度,光纖輸出的高發散光束就是如此,那么方框中的附加項可以被略去。透鏡輸出的準直光束半徑可通過模場直徑、焦距和波長計算。
對于光纖準直器的設計,如果把透鏡放在略大于焦距的位置,輸出束腰將被推到更遠離準直器的地方,實現合適的工作距離。
兩種準直器設計
單模光纖耦合
耦合是準直的反向過程,但也是復雜很多的過程。耦合效率是耦合到光纖中的功率與入射光束功率之比。
為了實現高耦合效率,入射光束必xu滿足多個條件:
l 高斯強度輪廓
l 從光纖端面正入射
l 束腰位于光纖端面
l 束腰中心對準纖芯中心
l 束腰直徑等于光纖MFD
?耦合方式 ?耦合方式
在實驗室環境,85%以上的單模光纖耦合效率就被認為是很高的水平。下表是Thorlabs某種光纖耦合裝置在不同波長處的效率。波長越長,耦合效率越高。這是因為波長越短,模場直徑越小,定位精度要求越高,*jia耦合條件越難滿足,而且短波長的散射也更大。另外,非高斯光束的耦合效率很低。
一對準直器實現高耦合效率
只要偏離*jia耦合條件,耦合效率都將因此降低。束腰和模場直徑不匹配、橫向偏差和角度偏差對耦合效率的影響都可通過理論公式估算。
束腰不匹配模場直徑 束腰偏離纖芯
對于束腰和模場直徑不匹配的情況,如果束腰大于模場直徑,外圍光束就無法被耦合,效率因此降低這很好理解,但束腰小于模場直徑也會降低效率則有點反直覺。這*zhong還是光斑不滿足光纖的模式要求。不過,如果束腰和模場直徑偏差較小,耦合效率受影響也較小,只有兩者很不匹配時才會大幅降低。
入射光束和纖芯之間的橫向或角度偏差將顯著地降低耦合效率,所以光纖耦合要求高精密運動控制和定位,比如三維撓性位移臺和差分調節器就是不錯的組合。
單模光纖耦合 保偏光纖耦合
MBT612D MBT621D
耦合透鏡的選擇
為了將光束聚焦到正確的尺寸,即等于模場直徑,在選擇耦合透鏡時可根據波長、光纖模場直徑和輸入準直光束直徑(d)確定焦距:
以SMF-28光纖耦合為例。假設我們需要將波長1550 nm、直徑3 mm的準直高斯光束耦合到光纖中,那么通過焦距為15.8 mm的透鏡才能得到10.4 μm光斑。如果實際焦距不完quan匹配,一般情況下使用焦距略小的透鏡。這樣會給出略小的光斑,對于耦合效率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可選用焦距為15.5 mm的標準品透鏡。
耦合裝置和技巧
典型的光纖耦合裝置如下所示。在操作過程中查看功率讀數便于判斷是否達到了*gao的耦合效率。我們要使光束正入射在透鏡中心,在光源和透鏡中間用一對反射鏡方便調節入射光束的俯仰和偏轉,這樣光纖只要在XYZ方向平移就能實現*jia對準。額外調節光纖的俯仰和偏轉會有太多自由度,反而更難調到*jia耦合效率。
我們有兩種粗略對準的方法。一是用小纖芯多模光纖預對準裝置,這樣換上單模光纖后通常會有一些信號,方便后續操作。二是將可見光反向通過光纖,由此得到對準光束,使之與輸入光束同軸。下圖中的耦合裝置就采用了第er種方法,其中使用HLS635手持式光源提供對準光束。
另外,對準時可能卡在局部極da值處。對于XYZ平移調節的步驟:首xian調節X和Y達到*gao功率;然后從一個方向調節Z并重新優化XY,耦合效率提高說明是正確的Z方向,否則要嘗試反向調節;重復以上步驟,直到調出*gao功率。
高功率光束耦合
由于單模光纖耦合要求聚焦到非常小的光斑,因此較低的總功率也有很高的功率密度。高光強可能燒壞光纖端面,而*xian制因素是光纖材料的承受功率。對于石英,有一個參考值是95 kW/cm,所以SMF-28光纖在接近50 W就要考慮石英退化的問題。但現實中很難達到理論閾值,總有*ruo的一環會將功率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關于高功率激光耦合的幾個實用建議:使用端面未鍍增透膜的光纖,因為增透膜能夠承受的功率密度低很多;確保端面的清潔,因為灰塵和污漬會由于散射而引發問題;確保束腰和模場直徑完quan一致,使所有光都能被耦合;以低功率完成耦合對準,然后在緩慢增加功率的同時注意損傷;經常檢查端面。
完好的光纖端面 損傷的光纖端面
寬帶光源耦合
假設要將很不高斯的混模光束耦合到單模光纖中。由于每種空間模式的光強都極低,而單模光纖只能接收一種模式,所以耦合效率也是極低的。以白熾燈耦合為例,對于2700 K燈絲,基模可耦合的理論功率譜密度只有0.92 nW/nm,而實際情況比這更低。
未被耦合到基模中的光去哪里了?在左下圖中,幾米長的單模光纖與白光超連續光源耦合。光纖末端輸出了白光,說明這些光被耦合在基模并通過了整段光纖。耦合端的黃光只傳播了一小段就被損耗了。這些是包層模、高階模、或者說除基模之外的微弱導模。如果光纖很短,這些模式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
包層模無法 通過卷繞光纖
通過整段長光纖 消chu松散的模式
因為除基模之外的模式受彎曲影響很大,因此通過彎曲光纖檢查是否漏光、輸出光束圖案是否變化,這樣就能探測并消chu這些模式。比如像右上圖一樣把光纖卷繞在圓柱體上,光纖彎曲后就漏出了藍光。另外,模式剝離器和折射率匹配凝膠也是可行的方法。
兩段光纖的對接
前面講了使用透鏡將自由空間光束耦合到光纖中的問題,但兩段光纖也能直接耦合,比如光纖熔接或者使用匹配套管連接兩個光纖接頭。對接兩根單模光纖時,兩者的模場直徑必xu匹配,這樣就能得到很高的耦合效率。和自由空間耦合類似,這里也能用公式估算各種偏差對耦合效率的影響,只不過現在比較的是兩個模場直徑。
光纖熔接 通過匹配導管對接
箭頭指示熔接前中后 兩個FC/APC接頭
下面展示了纖芯偏移和模場直徑不匹配的問題。隨著纖芯偏移增加,耦合效率迅速下降。模場直徑不匹配時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匹配對單模光纖耦合效率的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不管從xiao到da纖芯還是從大到小纖芯,損耗是相同的。
纖芯未對準 模場直徑不匹配
森泉為您的科研事業添磚加瓦:
激光控制:激光電流源、激光器溫控器、激光器控制、伺服設備與系統等等
探測器:光電探測器、單光子計數器、單光子探測器、CCD、光譜分析系統等等
定位與加工:納米定位系統、微納運動系統、多維位移臺、旋轉臺、微型操作器等等
光源:半導體激光器、固體激光器、單頻激光器、單縱模激光器、窄線寬激光器、光通訊波段激光器、CO2激光器、中紅外激光器、染料激光器、飛秒超快激光器等等
光機械件:用于光路系統搭建的高品質無應力光機械件,如光學調整架、鏡架、支撐桿、固定底座等等
光學平臺:主動隔振平臺、氣浮隔振臺、實驗桌、剛性工作臺、面包板、隔振、隔磁、隔聲綜合解決方案等等
光學元件:各類晶體、光纖、偏轉鏡、反射鏡、透射鏡、半透半反鏡、濾光片、衰減片、玻片等等
染料:激光染料、熒光染料、光致變色染料、光致發光染料、吸收染料等等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