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1、臨床問題:
1)膿毒癥相關急性腎損傷(SA-AKI)占膿毒癥患者的30-50%,死亡率高達50%。
2)當前診斷依賴肌酐和尿量,敏感性低且滯后,缺乏早期標志物。
3)已報道的可溶性早期標志物(NGAL、KIM-1、TIMP2、IGFBP7 等)在“亞臨床 AKI”階段靈敏度不足,且主要反映腎小管/內皮損傷,對腎小球足細胞損傷關注不足。
2、科學基礎:
1)尿液細胞外囊泡(uEVs)攜帶腎臟細胞特異性分子(如足細胞、腎小管標志物),是理想的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來源。
2)但uEVs高度異質性,傳統混合檢測易遺漏關鍵亞群信號。
二、研究方法
1、技術突破:單囊泡蛋白質組學
1)建立鄰近依賴性條形碼檢測(Proximity-dependent Barcoding Assay, PBA):
2)原理:用霍亂毒素B亞基(CTB)捕獲uEVs → DNA標記抗體探針結合表面蛋白 → 滾環擴增(RCA)→ 高通量測序解碼單囊泡蛋白譜。
3)優勢:分辨率達單個囊泡水平,可解析uEVs亞群異質性。
2、研究隊列與實驗流程
1)篩查隊列:8例SA-AKI vs. 8例膿毒癥非AKI(PBA鑒定差異uEV亞群)。
2)驗證隊列:134例SA-AKI患者(診斷/預后評估)。
3)前瞻性隊列:72例膿毒癥患者(入院12h采樣,評估亞臨床AKI預測)。
3、多組學溯源
1)單細胞轉錄組(GSE210622)、空間轉錄組(KPMP數據庫)追溯CD35細胞來源。
2)dSTORM 超分辨成像+Western blot+nano-flow cytometry驗證蛋白表達及驗證CD35與足細胞標志物Nephrin共定位。
4、統計與機器學習
1)limma 差異蛋白→ 4 種算法(RF、XGBoost、LASSO、SVM-RFE)聯合篩選標志物。
2)ROC、KM 生存、Logistic 回歸 + 受限立方樣條評估獨立預測價值。
三、研究結果
1、發現CD35-uEV作為SA-AKI核心標志物
1)篩查階段:
①PBA鑒定32個uEV亞群,其中補體受體簇(CMR-EV,標志物CD35/CD21)在SA-AKI中比例顯著降低。
②單囊泡水平CD35表達下降zui顯著(AUC=0.92)。
2)驗證階段:
①診斷價值:
區分SA-AKI vs. 非AKI(AUC=0.89);
預測亞臨床AKI(AUC=0.84)。
3)預后價值:
①預測持續性AKI(AUC=0.77)、死亡風險(AUC=0.70)、進展至急性腎病(AKD)(AUC=0.66)。
②低CD35-uEV水平者腎臟恢復時間延長。
2、機制溯源:CD35源自損傷足細胞
1)單細胞轉錄組:CD35主要表達于足細胞,SA-AKI中表達下調。
2)空間轉錄組:損傷足細胞中CD35廣泛下調。
3)實驗驗證:94.4%的CD35? uEVs共表達足細胞標志物Nephrin。
3、臨床轉化潛力
1)聯合診斷:CD35-uEV+腎小管標志物TIMP2*IGFBP7→診斷AUC提升至0.87。
2)特異性:CD35-uEV在缺血性AKI(心臟術后)無變化,提示其對SA-AKI的特異性。
四、研究結論
1)標志物價值:CD35-uEV是shou個基于足細胞損傷的SA-AKI非侵入性標志物,可用于:早期診斷(亞臨床階段)、風險分層(嚴重度/持久性/死亡風險)。
2)病理機制:SA-AKI存在顯著足細胞損傷(CD35下調),補體調節紊亂可能是關鍵機制。
3)臨床策略:腎小球(CD35-uEV)與腎小管(TIMP2*IGFBP7)標志物聯用提升診斷精度。
五、早期靶點篩查策略:
1. 技術創新驅動靶點發現
1)單囊泡分析:解決組織異質性(如uEVs亞群),鎖定傳統方法遺漏的稀有信號(如僅占1.6%的CD35?囊泡)。
2)多組學整合:
①空間轉錄組定位靶點起源(足細胞);
②單細胞測序解析細胞狀態變化(損傷足細胞去分化)。
2、靶點篩選與驗證流程:
1)篩選及驗證流程圖:
2)關鍵步驟:
①初篩:差異表達分析(如limma包)→ 44個候選蛋白。
②精選:4種機器學習算法(隨機森林/XGBoost等)交叉驗證 → 鎖定CD35。
③驗證:多中心隊列+前瞻性隊列+外部數據庫(KPMP)。
3、臨床轉化設計要點
1)時間窗:在亞臨床期采樣(如膿毒癥入院12h內),證明早于肌酐升高。
2)預后分層:關聯短期(AKI持續化)、長期(死亡/AKD)結局,增強臨床實用性。
3)組合策略:新型標志物(CD35-uEV)與已批準標志物(TIMP2*IGFBP7)聯用,加速臨床落地。
4、差異化優勢構建
1)器官特異性:追溯靶點細胞起源(如足細胞),避免血液來源干擾。
2)疾病特異性:驗證靶點在其他病因AKI中的表達(如心臟術后AKI無變化),提升特異性。
總結:單囊泡分辨、多組學溯源、跨隊列驗證、聯合模型是早期篩查靶點發現的“黃金四要素”。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