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X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通過將患者腫瘤組織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體內,構建出高度保留原發腫瘤異質性和生物學特性的移植瘤模型。其制作流程可分為樣本獲取與預處理、小鼠準備與移植、移植瘤監測與傳代三大核心階段,具體操作如下:
一、樣本獲取與預處理
樣本來源
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活檢樣本或惡性胸腹水沉淀物。
優先選擇新鮮樣本(離體時間≤2小時),避免凍存后成瘤率下降;化療后樣本因細胞活性降低,移植成功率顯著降低。
預處理操作
清洗與剔除:將組織置于含雙抗的PBS緩沖液中,剔除壞死組織和正常組織,減少非腫瘤細胞干擾。
組織分塊:
預留樣本:取部分組織(150-300mm³)置于福爾馬林中固定(用于病理分析)或液氮凍存(作為備份)。
移植用組織:剩余組織剪成20-30mm³小塊(異位移植)或<1mm³微塊(原位移植,如腎包膜下接種)。
基質膠包裹:原位移植前,將微塊用基質膠包裹以增強黏附性,提高成瘤率。
二、小鼠準備與移植
小鼠品系選擇
重度免疫缺陷小鼠:如NOD/SCID、NSG(NOD-scid-Il2rgnull)或NCG(NOD/ShiltJGpt-Prkdcem26Cd52Il2rgem26Cd22/Gpt)小鼠,因缺乏T、B、NK細胞,移植成功率更高。
血液瘤模型:需全身輻照進一步抑制免疫系統,防止排斥反應。
移植方式
異位移植(皮下接種):
操作:將組織塊用套針接種至小鼠腋下背部或后腿部皮下,每只小鼠可接種2-4個部位。
優勢:操作簡單,便于觀察腫瘤生長;血供豐富區域(如腋窩)成瘤率更高。
原位移植:
腎包膜下接種(SRC):
麻醉小鼠后,在肋脊角靠下位置備皮、消毒。
切開皮膚,分離皮下和側腹膜,暴露腎臟。
用鑷子戳開腎被膜,將2-3塊微塊腫瘤組織送入腎被膜下。
縫合腹膜、皮下組織和皮膚,消毒后放回飼養籠。
優勢:模擬原發腫瘤微環境,成瘤率更高(尤其適用于肝癌等實體瘤)。
血液瘤移植:
尾靜脈注射:將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分離的腫瘤細胞經尾靜脈注入,模擬全身擴散。
肝內注射:直接注入肝臟,縮短成瘤周期,但手術技術要求高。
三、移植瘤監測與傳代
生長監測
定期觀察:每日檢查小鼠健康狀態,記錄腫瘤出現時間。
體積測量:腫瘤生長至5mm×5mm時,用游標卡尺測量長徑(L)和短徑(W),按公式
成瘤標準:體表瘤生長至800-1000mm³時處死小鼠,取瘤組織標記為F1代;無可見成瘤動物觀察4-6個月,未成瘤視為失敗。
傳代培養
F1代處理:取F1代腫瘤組織,重復上述移植步驟,構建F2代,依此類推。
樣本保存:每代移植瘤均需凍存部分組織(液氮或-80℃),保留基因組DNA、RNA和蛋白樣本,以備后續分析。
質量控制:通過病理學分析、基因表達檢測等驗證傳代瘤與原發腫瘤的一致性。
四、關鍵影響因素與優化策略
成瘤率提升
組織大小:適中體積(20-30mm³)平衡細胞數量與營養供應,避免過大導致中心壞死。
移植部位:腎包膜下因血供豐富,成瘤率顯著高于皮下。
小鼠品系:NSG小鼠因免疫缺陷更徹底,成瘤率優于NOD/SCID小鼠。
操作規范
無菌環境:所有操作在SPF動物房超凈臺內完成,防止感染導致小鼠死亡。
麻醉與鎮痛:原位移植需嚴格麻醉小鼠,術后注射鎮痛劑減少應激。
快速處理:樣本離體后盡快處理,避免細胞活性下降。
五、應用與局限性
應用:PDX模型廣泛用于藥物篩選(臨床相關性達87%-90%)、個性化治療預測及腫瘤機制研究。
局限性:構建周期長(4-6個月)、成本高,且部分癌種(如皮膚T細胞淋巴瘤)早期階段難以成瘤。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