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瑞鮑靜君 趙夢玲
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浪潮中,我國“3060”雙碳目標的推進正不斷深化,這對工業企業的能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為工業企業和園區指明了數字化轉型的方向——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1傳統工廠能源管理:這些痛點亟待解決
然而,不少傳統工廠在能源管理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突出問題,給節能降碳工作帶來阻礙:
數據采集有盲區:計量點位布局不完整、體系不完善,如同監測網絡存在關鍵缺口,用能數據難以全面獲取。
能耗統計有遺漏:對各類能源消耗的統計不夠全面,企業整體用能的實際情況難以完整呈現。
單耗分析缺機制:生產各層級未建立單產能耗統計方式,能源利用效率的薄弱環節無法精準定位。
人工模式效率低:過度依賴人工抄表和統計分析,不僅耗費較多人力物力,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也受到影響,決策缺乏精準依據。
碳排統計沒體系:企業內部缺乏系統化的碳排放統計,關鍵設備缺少實時計量手段,運行能效比的動態計算難以實現。 在此背景下,搭建科學高效的能源管控體系、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為企業管理者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2數字化破局!Acrel-7000系統助力能源管理升級
面對傳統工廠的能源管理困境,Acrel-7000企業能源管控平臺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它依托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的集中管理模式,為工業企業能源管理提供系統性支持,助力企業從經驗化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管控轉變。

全流程感知:實現能耗可追蹤 Acrel-7000平臺能夠對生產全流程中能源的生產、輸配及消耗環節進行集中化、扁平化的動態監控與數據化管理。無論是電力、水資源、燃氣,還是蒸汽、壓縮空氣等各類能源消耗,都能被全面感知和精準追蹤,讓企業用能情況更清晰。

工序能耗對標:與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及自身過往較優水平對比,找出差距與問題,為優化提供方向。

重大設備能效評估:實時計算設備運行能效,發現浪費問題可通過遠程控制及時調整。
在此基礎上,平臺能自動生成能耗統計報表、同環比趨勢分析、能源成本結構拆解、用能負荷預測及碳排放量化分析等核心數據成果。這些數據為企業強化能源管理、挖掘節能潛力、評估節能效果提供全流程支持,助力科學決策。
核心功能亮點:提升管理便捷性
用能數據可視化,狀態直觀呈現
自定義駕駛艙:企業可根據需求搭建專屬數據駕駛艙,通過圖形界面展示各類統計數據,用能情況一屏掌握。

系統運行監控:實時監控中央空調、壓縮空氣等系統的運行狀態,及時察覺能耗波動。

設備能效對比:支持多時段設備能效對比分析,清晰呈現能耗變化趨勢。

能效分析更深入,節能方向明確
產品單耗細算:對接ERP、MES等系統,從企業到設備各維度統計單位產品能耗,精準定位能耗差異。

班組能耗明晰:細化到車間、產線、班組的能耗數據,落實能源管理制度,助力各負責人發現節能機會。

單耗對標找差距:按各類標準對標分析,明確能耗差距背后的問題,指引優化方向。

設備管控智能化,減少無效能耗
空調遠程控制:實時監測空調運行模式、溫度、風速等,支持遠程設定溫度、開關機,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浪費,降低系統電耗。

全流程設備監控:對關鍵能耗設備進行實時監控,異常情況及時預警,減少無效能耗。

碳排放精準統計,響應雙碳要求 平臺可將企業各類用能數據按標準換算成碳排放量,進行趨勢分析和同環比對比,為碳排放交易提供數據支持,助力企業響應雙碳目標。
3硬件支撐:保障數據采集穩定高效
一套完善的能源管控系統,需要可靠的硬件支撐。
Acrel-7000系統搭配了系列硬件設備:
智能網關:作為網絡通訊的連接紐帶,保障數據傳輸穩定高效。


多樣化電能計量儀表:支持嵌入式、導軌式安裝,兼容RS485、Lora、4G等多種數據上傳模式,可實現免布線、免停電施工,方便安裝維護。這些儀表安裝在主要配電節點和用能設備處,實時采集用電數據,為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統計提供基礎數據。

I/O模塊-ARTU:提升數據采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細化能源數據顆粒度。

4
總結
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工業企業的能源管理數字化轉型成為趨勢。Acrel-7000企業能源管控平臺通過全流程感知、精細化分析和智能化管控,幫助企業打破傳統管理瓶頸,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挖掘節能降碳潛力。如果企業面臨工廠能源管理難題,可參考這類數字化解決方案,提升能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支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