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環境監測與生態研究領域,平面光極(Planar Optode, PO)技術憑借其特殊的高分辨率二維成像能力,正成為解析微觀環境過程的關鍵工具。該技術基于光電與熒光分析原理,可實現對溶解氧、pH、CO?等關鍵環境指標的原位、實時監測,為理解水 - 土界面、根際微環境等復雜系統的物質循環提供了全新視角。
技術原理:熒光信號解碼環境參數
平面光極技術的核心是固定有特異性熒光染料的平面傳感膜。在激發光(如 Xe 燈或 LED)照射下,膜中染料與待測物質發生特異性相互作用,引發熒光強度、壽命或波長的可量化變化。這些變化經高分辨率 CCD 相機捕捉后,通過算法轉化為目標參數的濃度分布圖譜,空間分辨率可達亞毫米級,時間響應快至 1 秒。
針對不同指標,技術原理各有側重:溶解氧檢測依賴釕(Ⅱ)絡合物的熒光猝滅效應;pH 監測基于 HPTS 等染料的質子化狀態變化;CO?則通過膜內緩沖體系與熒光信號的關聯實現定量。這種特異性機制確保了檢測的高選擇性與準確性。
發展歷程:從單一指標到多場景應用
1996 年,Glud 等人發明了平面光極,實現沉積物 - 水界面溶解氧的二維分布監測,開創了技術應用先河。2010 年后,技術快速拓展至 pH、CO?、H?S 等多參數監測,應用場景從沉積物延伸至土壤、植物根際等領域。2011 年,Larsen 等人提出的顏色比率成像方法進一步提升了信號解析穩定性,推動技術向標準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科研團隊在該領域持續突破,南京智感環境等機構研發的便攜式原位監測設備,填充了野外長期監測的技術空白,使平面光極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
核心優勢:突破傳統監測技術瓶頸
相較于電極法等傳統手段,平面光極技術的優勢顯著:
應用場景:多領域揭示微觀環境機制
在水 - 土界面研究中,平面光極清晰呈現了沉積物表層溶解氧的動態變化,揭示了底棲生物擾動對氧擴散的影響。例如,在對某湖泊的研究中,通過平面光極技術發現,鉤蝦等底棲生物的活動可使沉積物 - 水界面的氧滲透深度增加 2-3 倍,顯著加速有機物降解。在藍藻分解過程監測中,白天藻類光合作用使溶解氧增加、pH 值上升,夜間呼吸作用則讓兩者反向變化,其提供的高分辨率數據,細致解析了藻華分解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植物根際研究中,該技術捕捉到苦草根系泌氧引發的 pH 梯度變化。研究顯示,富氧微環境可促進根際微生物活性,使堿性磷酸酶活性提升 40% 以上。在對超積累植物李氏禾根際的研究中,平面光極技術精準呈現了 Cr 脅迫下根際 O?濃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對重金屬遷移的影響,為揭示植物 - 微生物 - 土壤相互作用機制提供數據支撐。
在污染修復領域,通過監測生物炭 - 土壤界面的 pH 變化,證實生物炭可通過調節微域酸堿環境降低重金屬生物有效性。在針對某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實驗中,利用平面光極技術監測到,施加生物炭后,根際區域 pH 值升高,有效降低了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為污染土壤修復提供了微觀依據。
設備體系:多元化產品支撐全場景應用
目前,智感環境研發的 Easysensor 系列包括便攜式分析儀、封閉式實驗設備及野外原位投放系統,滿足從室內模擬到野外監測的全場景需求。其中,封閉式平面光極分析儀具備 2000 萬像素分辨率,可實現沉積物樣品的高精度檢測。配套分析軟件支持熒光信號自動校準、濃度計算與圖譜生成,大幅降低了技術應用門檻。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