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對169位肥胖和123位非肥胖的丹麥人的腸道菌群進行研究,發現肥胖和不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均存在顯著差異,并指出腸道菌群可以作為新的切入點,為日益困擾現代人生活的肥胖問題提供新的預防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于2013年8月29日在《自然》雜志發表。
“喝涼水都長肉”成為胖哥肥姐zui頭疼的事。目前,肥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據調查,肥胖人士的數量將會從2005年的4億左右飆升到2015年的7億,并且這個趨勢仍在持續上升。很多科學研究證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比“肥胖基因”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找到導致肥胖的真正“罪魁禍首”,或許能讓胖哥肥姐不再頭疼。
本研究采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手段——定量宏基因組學(quantitative metagenomics)對292位丹麥人進行了腸道菌群分析。結果發現根據個體腸道微生物基因的數量,即腸道微生物的豐富程度可將人群分為兩組,低微生物豐富度群體和高微生物豐富度群體。 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樣本分布在低微生物豐富度群體,其余的樣本分布在高微生物豐富度群體。而在低微生物豐富度群體中肥胖個體所占的比例要顯著高于高豐富度群體的,并且其中的個體顯現出更多肥胖的特征。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低微生物豐富度的個體往往攜帶更多的促炎癥的細菌,而高微生物豐富度的個體則包含更多的抗炎癥細菌。低微生物豐富度的個體也含有更多的體內脂肪,大都表現出胰島素抗性,血清瘦蛋白增加,高血清胰島素,高甘油三脂和游離脂肪酸,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現象并且還伴有其他的炎癥表征,因此低微生物豐富度的人群患上前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相關的疾病的風險更高。
通過比較過去9年間體重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員發現低微生物豐富度群體比高豐富度群體有更明顯的體重增加。另外,他們還發現了8種具有潛在抑制體重增長功能的細菌,為開發新的對抗肥胖的醫學治療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證實了研究人類“第二套基因組”——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的差異,能夠把不同類型的患病人群分類,并根據對低微生物豐富度人群和高微生物豐富度人群的分析,找出了數幾種與肥胖相關的細菌種類,為肥胖以及相關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做出了性意義的研究,也為相關的臨床學家和病理學家們對肥胖等相關病癥的研究指明了一條新的方向。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