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不斷發展的“人體閱讀器” 核磁共振成像透視奇妙人體結構
2022年05月19日 11:45:32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羊舌木 點擊量:5550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器械行業也有了更高層次的進步,尤其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出現,能夠對人體進行全方位的高清成像,從而更好地判斷出病人病變狀況,準確定位手術部位,對醫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化工儀器網 行業百態】幾十年來,醫學影像領域的新技術層出不窮,CT、X射線、超聲影像、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以及磁共振成像,而磁共振成像技術,無疑是目前發展最快且最具有前景的醫學影像技術之一,同時也是當代醫學診斷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多參數、多核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影像檢測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利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向處于經磁場中的人體進行照射,人體內各種不同組織中的氫核會在電磁波的作用下發生核磁共振現象,將電磁波的能量吸收后再發射出電磁波,就是所謂的核磁共振信號。這種核磁共振信號會攜帶物質內部結構的信息,再通過計算機進行測量和分析,就能夠獲得物質的物理和化學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圖像反差好、密度層次分辨率高,對軟組織尤其有效。并且由于核磁共振成像裝置是通過電子計算機來調節和控制三維的梯度場方向,不會受到機械方面的限制,這就使得其能夠完全自由地按照醫生的需要來隨心所欲選擇層面,獲取任意層面的圖像。不僅如此,核磁共振成像有著非常好的靈巧性,能夠得到其他成像技術所無法接近或難以接近部位的圖像。
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少有的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快速而準確的臨床診斷方法。目前,核磁共振成像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幾乎遍布各科室,包括對病人的無損檢查、對疾病的動態檢查、外科手術前的定位診斷、腫瘤的診斷及治療跟蹤、腦溢血患者的早期診斷等。甚至是在中醫藥領域中,中醫復方療效應用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到人體內結構形態的變化,中醫針刺危險穴位應用核磁共振成像還彌補了為避免損傷重要臟器不能在活體試驗的不足。
從第一臺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問世至今,全球已有超過50000臺核磁共振成像系統裝機并運用到不同領域。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核磁共振成像市場規模已經達到93.0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18.3億美元。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統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截止2020年市場規模達89.2億元。
近段時間,我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秋良團隊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T)超高場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該款核磁共振成像是當前高端醫療超高場磁共振成像設備的核心部分,其磁體的中心磁場強度達到9.4559T,室溫孔徑800.3毫米,磁場穩定度0.022百萬分之一/小時,400毫米球形成像區域內磁場均勻性峰值3.05百萬分之一,且實現了液氦零揮發的長期穩定運行。
與常規臨床應用的1.5T和3.0T超導磁共振成像設備相比,9.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具有顯著優勢,像是能獲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檢測圖像;成像速度更快;可對人體內含量較低的鈉(23Na)、磷(31P)、碳(13C)、氧(17O)等成分進行成像。該設備可用于開展人體代謝、腦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的研究,還可用于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器械行業也有了更高層次的進步,尤其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出現,能夠對人體進行全方位的高清成像,從而更好地判斷出病人病變狀況,準確定位手術部位,對醫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并且隨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精進,器官運動對圖像造成的影響能夠忽略不計、清晰地呈現血管的形態、測量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為可能、利用高磁場共振成像繼續對腦功能及其發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等都會逐漸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核磁共振成像將會持續發展,成為真正的“人體閱讀器”。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中國科學院、觀研報告網、百科、知網等)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上市醫療器械公司正陸續披露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微電生理7月22日晚間公告稱,該公司預計2025年半年度實現營收2.15億元至...2025-07-24 15:54:48
-
近期,我國醫療器械創新產業發展迅猛,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正接連迎來新突破。如近期,就有多款自主研發產品已在國內外獲批上市及認證。2025-07-23 16:03:18
-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發布公告,就《關于醫療器械分類調整有關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2025...2025-07-21 14:42:55
-
崇左市婦幼保健院就“崇左市婦幼保健院2025年第二批設備采購清單”發布招標公告,預算691.89萬元。2025-07-16 09:34:38
-
近日,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醫療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自今年6月起到2026年5月底,開展為期1年的醫療機構醫...2025-06-23 14:34:10
-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團隊針對聚焦丙酮這一關鍵呼氣標記物,開發了基于光腔衰蕩光譜技術(CRDS)的呼氣分析儀,實現了...2025-06-18 15:28:33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